前一個案子結束後,我策畫了4場活動
今天是第三場,直到目前為止場場成功。
我知道會成功,因為我的訴求合理、對象明確。
但我沒有志得意滿,只是在我眼花撩亂的工作經驗上,
多嘗試了一種叫做策展的能力→藉著學校資源印證→證明這樣做是可行的。
所以又多熟練了一個不值錢的技能。
我沒有因為策畫這些活動多拿到幾毛錢,
只是又多學了很多、認識更多人(有效人脈)、
又更精進了整體規劃、細節補遺、執行力、宣傳行銷的各種職場能力。
不值幾個屁我知道,但老娘技多不壓身,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多越好,
做中學,學中做,活到老,學到老,我不要失去學習的能量。
第一場大師演講,滿場傳遞的就是他怎麼在消耗性奇大的產業裡保持對設計的興趣,
靈感怎麼來、感受性怎麼被觸發、對於美感的詮釋.....
那只要是人都需要的,叫做熱誠叫做感受力的東西。
技巧跟專業能力的比拚到了大師的境界沒有太大意義,
重點在於你的作品能否傳達意念,能否不只是炫技的一個短暫性存在,
最重要的是,能否成為經典,或者為那個時間空間留下時代的意義。
第二場講簡報能力,也可以說講表達能力
聽完知道怎麼做簡報有吸引力、有條理,絕對實用
但,有多時候,把話說破說爛,你還是無法把意思傳達清楚,那是因為對方根本不接受。
所以,從來都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,而是既有成見的問題。
這場活動,除了提升我對簡報的呈現技巧,另外也提醒我,看對象說話,別做無用功。
第三場創業、職人工作營
我把在工作讓認識的創業朋友找來,請他們談談創業的故事
我同時也在觀察他們談論創業跟理想的特質
他們是快樂的,雖然困難重重,他們做著他們喜歡的事情,
儘管可能沒有大發財,但他們是快樂的,因為發自內心想做,而不是傳統觀念的「你應該做」
設計人因為對於自我創作的堅持、愛護自己的智慧財產,
所以願意為之燃燒並付出,把工作當成興趣,不是義務,所以他們辛苦,但是很快樂
最大特點在於團隊作戰,這樣戰力才會強大。
或許我會的雜,但那是因為我喜歡學,或者解決問題必須,而學會某些技能
但只有發自內心想做才能做得長久,
別人逼你、加諸於你的,不會比你發自內心想做而做的來的好。
生活如此,工作誠然也是。
我目前的工作環境太多不足為外人所道的眉角,身在其中的也都在詬病,
說出來只是招徠更多的批評,多說無益。
但因為熟悉,裡面可以玩轉、可以最大限度地照自己意思去做,於是有了這四場活動。
屁點大的事情,算我借了公器了卻私慾吧?
混亂的世代,無良的環境(但已經贏22k不少,比慘是比不完的),我不願花費時間去無意義的謾罵批評,
因為還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改變現況的話,現有能掌握的就是最好的。
設計背景的年輕同事,大家願意衝,在業界多年的研究所同學,大家資源願意共享。
與充滿活力及正向能力的夥伴聚合,會獲得很多正向的能量。
每個人都有設計的功力,都有美感的素養,都有感受性以及跳脫鄉愿的獨立思考能力
最重要的是有共識,可以直接有效的交換意見並迅速執行
這是理想中的合作激盪,而不是傳統的工作責任分配。
會做不等於喜歡做,只有喜歡做才走得久。
平時積累的能量,永遠不是做無用功。